您好,欢迎进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官网! 免费注册
2024年03月29日
关注官方微信

>湖北省咸宁市打造以名山为代言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格局

湖北省咸宁市打造以名山为代言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格局

来源: 阅读: 2,712 次

按照市委“六大”活动要求,湖北省咸宁市医疗保障局以实地上门、集中座谈、查阅资料等形式,调研走访了17家中医药中游及下游产业单位,既包含市中医医院、麻塘中医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又囊括真奥药业、福人金身、海王药业、九州通等龙头医药企业,还实地深入通城县大坪乡部分中药种植农户家中座谈。在调查分析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融合大健康产业、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以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为着力点,探讨解决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 发展现状:一路逶迤,几许欣喜

2019年,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种苗繁育、加工等各类企业30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6.62万亩、产值12亿元;主要产品有中西药制剂、中成药、保健用品、消毒液、功能性食品等,年工业总产值14.1亿元。

一是中药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种植基础良好。我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种繁多,加上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幕阜山脉沟壑纵横,具有丰富优越的宜药低山荒地资源,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据统计,我市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多达166科、1313种,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46.59%,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62万亩,近两年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增加,产量达5.73万吨;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860亩,年繁育种苗能力17270万株,2019年出圃种苗16470万株。通城县的金刚藤被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确定为我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刚藤、鞘蕊苏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成效初显,发展前景广阔。全市中药材产业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84家。全市规上中医药制造企业有3家,分别是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金刚藤胶囊、川贝清肺糖浆,益心颗粒,年产值6亿)、湖北福人金身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心血管类补心气滋心阴口服液、儿科类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肝科用药金酸萍颗粒,年产值2.8亿)、真奥金银花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金银花口服液,年产值1.4亿)。三家龙头企业占我市中药材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对行业带动作用明显。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成功开发出肠福软胶囊、龙胆泻肝胶囊、鞘蕊苏胶囊、小儿消食口服液、魔芋防伪胶囊等新品。福人药业与南京药科大学、湖北中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长期合作,研发2个国家三类新药、1个国家二类新药,中成药产品由金刚藤糖浆单一品种发展到20多个新药品种。

三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小成,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现有公立中医医院7家、民营中医医院 9家,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医师(含助理)1100余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0.45人。2019年,全市中医医院门急诊量83万人次,住院70409人次,总收入6.6亿元。全市7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国医堂,全市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58 个(占89.2%),911个村卫生室中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646个(占70.9%)。有全省中医知名工作室38家,有湖北中医名医6人、咸宁市中医名师30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复方马钱子散外敷、自制软肝化坚丸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等7个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并通过验收。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市将中医药贯穿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始终,王维武博士的“肺毒清”和傅勃的“肺炎1号方”覆盖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集中隔离点人群及医务人员等,全市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9.2%,“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提高精神、体力、食欲等方面作用明显,在危急重症病例中实现了与西医的协同,提高了临床疗效。

二 现实窘境: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在取得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市中医药产业也面临着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上乏力,发展协同性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品质优良的生态资源、中药材及食材资源等不能及时地转化成本地产业优势的发展困境。

(一)中医诊疗服务不平衡不深入,医养结合有待落实

全市中医药服务总量在全市医疗服务中所占比例不高,2019年全市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仅占8.6%、12.3%,中医诊疗类项目全年医保报销金额8013.79万元,仅占全市医保报销总额的2.84%。全市854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仅16家,且不少中医医院没有自己的专科和优势病种,主要依靠西医来维持医院发展,市中医医院中医诊疗收入只占医院诊疗总收入的22.11%。中医药旅游、养生、文化开发不够,中医药特色与健康疗养没有充分结合,医保定点中医康养医疗机构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二)中医药产业不成块不集群,特色品牌打造不足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基地多为散户种植,基地分散、规模小,且种植技术及规范化水平不高,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在中医药生产方面,2018年,全市中医药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仅为0.3%,既没有一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产学研结合紧密度不够,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试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研学孵化不足。部分药品市场销量偏低,真奥药业总经理李勋在座谈时提到:如果能将真奥金银花推荐纳入国家基药目录、医保目录,有信心将真奥金银花品牌做到40亿产值,达到甚至超过咸宁红牛水平。

(三)新业态发展不融入不贴合,全产业链有待延伸

在产业发展层面,我市中医药产业块状分割比较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产业融合叠加得不到突破性发展的困局。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体育、中药材种植项目发展相对独立模式相对单一。且调研中福人、真奥等企业普遍反映研发人才和高端运营管理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缺乏,都期盼政府能创造好的条件,出台具有吸引力强的人才引进政策。

(四)中医药特色不鲜明不凸显,需要更多医保支持

部分中药饮片由于炮制上工艺多样,缺乏统一标准规定,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证清、方对、症准、药不灵”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中医诊疗项目收费虽经历了两次价格调整,但价格偏低,如中医热敷包、一次性洞巾、纱布垫、中药煎煮、隔热包布、人工成本合计已达到38元/次,但价格限定在12元。现行分级诊疗政策也给部分中医医院发展带来新挑战,如《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中医患者大多不属于急诊患者,实行分级诊疗、县域医共体政策后县(市、区)内病人首先到当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就诊,危重症转诊大多也转诊到市中心医院、武汉各大医院,市级中医医院受影响较大。

二 对策建议:战略宏观,战术管用

(一)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

一是提升发展战略定位。在明确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中进行系统管理和规划,争取省级层面支持,力争将我市中医药产业提高到省级“大健康”产业战略上来部署安排,提高产业发展地位。

二是完善一揽子扶持政策。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通过设立扶持资金、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方法,联动社会各方面为其注入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依托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将中医药人才培养融入到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大学生村医项目中去,将中医药人才纳入每年“招硕引博”专项,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紧密融合“大健康”产业发展契机

以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按照《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部署,拓展大健康产业视域下中医药健康产品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是创新开发中医药全产业链模式。将传统中药种植、炮制加工、制造物流与咸宁特色的温泉元素、桂花元素、美酒元素结合起来,打造贺胜鸡汤中医药膳食、黄鹤楼中医药酒、温泉药浴旅游等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建设,实现中医药全产业链覆盖。

二是探索中医药“互联网+”新模式。在当前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基础上创新远程中医“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中医诊疗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发挥中医在精准扶贫、治慢病未病中的特色治疗作用。

三是发挥中医服务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医保在“治未病”健康管理领域的报销比例,将更多中药及中医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支付范围,突出中医院“治未病”防治疾病的整体价值。

(三)打造中医药产业精品名牌

一是依托名山效应推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我市九宫山、药姑山、黄袍山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和文化底蕴,结合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将中医药元素融入到九宫山、药姑山现有旅游发展中,形成以名山为代言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格局。

二是打造中医药集散交易品牌。联合借鉴恩施“富硒”、十堰“武当药谷”、黄冈“李时珍”中医药产业集群成功经验,依托咸宁一市跨三省、交通发达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贸易物流,成为鄂东南中药材重要交易地、集散地。

三是深入挖掘中医特色品牌价值。发挥以“麻塘”风湿病中医院为代表的中医诊疗品牌优势,重点支持和打造福人、真奥等中医药龙头品牌,在融资补贴、产业扶持、目录准入方面给予支持,力争将明星中医药产品申报纳入国家基药目录、医保目录范围,帮助企业提高市场影响力,打造1-2个年产值突破10亿的中医药明星企业。

(四)以医保实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6月底,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集意见、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制定出台了关于服务我市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助力打造咸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十七条意见,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同志的关注,被省局《每周医保》和市政府《咸宁快报》刊载,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

一是降低准入门槛,支持医养结合发展新业态。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中医康养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帮助“麻塘风湿”等我市特色中医类定点医疗机构优先纳入全国异地就医定点范围,提升区域辐射力。主动争取省级支持,将更多应用广泛、疗效明确、品质可靠、价格适宜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推荐纳入医保,及时上调部分收费明显偏低的中医诊疗服务项目价格。对经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中医医保定点机构,按协议将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中医复诊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二是打造专业龙头,推动中医特色诊疗新模式。支持打造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区域+专科专病”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联动发展新模式。适时将部分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效果好、诊疗费用低的中医优势专科纳入“市域内就医结算管理”范围,在市域内不受转诊相关规定影响。

三是提高报销比例,创新中医医保付费新方式。支持中医特色技术发展,对中医诊疗类项目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分批探索部分中医单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将符合规定的中药及中医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支付范围。秉持和发扬中医药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重大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诊疗方案中的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方剂,不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四是打通招采环节,助力中药企业发展新业态。鼓励市内医疗机构优先使用本地中医药企业生产药品,全面落实本地中医药生产企业“一票制”配送,以直供直销的方式打通中间环节,降低企业成本。及时向我市中医药企业发布国家和省级医保药品目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医保政策信息,推荐引导我市中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集采规模效应带动企业效率蓬勃增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是朝夕之功,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有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借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东风,帮我市中医药产业搭好台子唱好戏、唱大戏,才能把咸宁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更好地造福人民。